蓝科溯源

www.bluearp.com

余世存:人生之秋,溯源而返

2017-07-02 08:01:38

 

秋,是收获,也是沉淀和过滤。熟悉余世存的人都知道,这位被称作“当代重要思想者”的文化学者,几乎每一次转身,都引起知识界不小的震动。从2005年一鸣惊人的《非常道》,到2010年《老子传》的突然转向,再到近走向哲学之思的《大时间》和《时间之书》,这12年,是余世存对自我知识体系的漫长过滤、梳理和提炼。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书中提到大人物立身行事,皆博物达理。在梳理这些人物的时候,可曾关注过他们的成长历程?

#p#分页标题#e#

余世存:还是要建构一个比较牢靠的关于“人”的生存坐标,而不是让“人”成为无根的、失去坐标的,在不确定的时空中游戏或消费一生。在“后人类”来临前,我们要解答人类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你在研读这段历史的时候,读的原始典籍有哪些?

《非常道(修订版)》 余世存 著上海三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5年12月  

中国的汉语词汇里有“先知”这个词语,比如古老的成语有“先见之明”“先知先觉”,只不过在历史语境中,大家对它没有太多的研究和关注。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学术论文,只有有数的篇什认真地对待了中国的“先知传统”,通观这些文献,他们没有突破域外先知的阴影,甚至没有把中国的先知们从“儒家传统”剥离出来。

 

近日,余世存携《先知中国》来到深圳书城罗湖城,以“先秦时代的中国智慧”为题与读者交流,接受了深圳商报《文化广场》记者的专访。

6从历史中寻找“人”的坐标

《一个人的世界史》 余世存 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8月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这本书从公元前21世纪一直讲到公元前453年,横跨夏商周和春秋时代,1000多年的故事跌宕起伏,应该说填补了中国历史叙事的一段空白。如果能影视化,一定非常好看。

 

余世存:我在一二十年前,曾跟李慎之、何家栋等老一辈知识人有过交往,我从他们对社会的看法、态度里体会到先知的存在,比如李慎之要我多想想中国社会转型成功之后的问题,那时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等等。他们考虑问题的方式跟我的思考方式不一样,我在他们面前很汗颜。后来读史,知道历史上有这样的先知存在,因此想写一写。当然,先知本来有神奇、有趣的一面,我的写作也希望让读者感觉到好玩有趣,出于这些理由,我后来写了先知系列。

余世存:因为材料的缺乏,大部分先知的成长历程于我们是一空白,但有些先知,如范文子的成长则让我们知道,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德性是极为重要的。当代社会都强调人的解放、独立、自我,强调个性自由,对人的修身、人的德性关注不够。我觉得先知们示范的立身处世之道是可以给的人以启示的。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在这个时代我们能从历史中找到什么借鉴?

 

余世存:一是希望读者明白中国有自己的先知传统;二是要读者明白,相比春秋战国来说,我们个人和社会拥有的财富、知识和能力,比起先知们要多得多。但先知们在那样的乱世基本活出了自己,我们更不应妄自菲薄,也应该活出自己来。三是尽管现代社会有了非常多的“文明财”可以享用,但现代社会的异化仍然存在,我希望读者能够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能够善处。

 

余世存:叔孙豹。他有点儿像中国的俄狄浦斯,俄狄浦斯经历了杀父娶母的人生悲剧,先知叔孙豹则是为自己的儿子害死,这也是一种逆伦悲剧。

   

漂泊半生,终于有了一间自己的书房:从北京的铁皮屋到大理的农家院,沉潜之后重新出发,如今他再不是当年那个“一箪食一瓢饮”的寒士,在出世和入世之间,他努力安顿着自己。

余世存:雅斯贝尔斯注意到,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这也是文明史上不断出现“回到希腊”、“回到先秦”等思想运动的原因,也是中国社会出现重读老子、孔子等热潮的原因。

(深圳商报记者 刘悠扬)

余世存:人生之秋,溯源而返

余世存:人生之秋,溯源而返

4“汉文化”定型以前的故事

   

1他们是诸子的奠基者

一年半时间,七本书接踵而至:《非常道(修订版)》《盗火与革命》《安身与立命》《世道与人心》《一个人的世界史》《时间之书》《先知中国》。

2老一辈知识人带来启发

余世存:这个话题特别大。民国有一个大历史学家叫雷海宗,他把苻坚的淝水之战看做中国历史的一个大转折点,认为那之后的中国才跟现在的中国能通。但顾颉刚却认为,秦汉之后的中国和现在是通的,而秦汉以前,春秋战国、夏商周三代,他们的生活方式、人的心理,和我们现在完全不一样。先知所处的历史在秦、汉以前,如今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现代中国人熟悉的“汉人”、“汉文化”是秦汉时期定型的。对于形成时期的中国文化及其生命个体,我们多半是隔膜的。简单的,秦汉前的人物姓名非常“奇怪”。我这本书里不少先知的姓名显得很陌生,比如叔孙豹、叔向、巫臣、梓慎、师服等等。因为现代汉语文化的姓名体系,基本上是秦汉以后才奠定的。

余世存:整个人类都在面临一个巨大的变化。技术和生物医药这两个领域的发展太快了,不仅对伦理形成挑战,甚至对“人”的挑战都是巨大的。这两年有个新词叫“后人类时代”,是说我们这一代将是一代纯人类。未来的人类将是被基因改造过的、被机器重装过的,是另一个物种了。

 

以往的研究对这段历史涉猎较少,主要跟我们作家学者的生命态度有关。大部分作家学者还是熟人社会的文化人,是传统意义上的识文断字一类的秀才。他们只熟悉或只愿意了解极近的历史,他们一生也只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于不熟悉的历史或稍微异己的历史,他们不大了解了。

余世存:这本书涉及的是当代历史写作中的空白,相应地,这段历史在影视中也是空白。不跟美国的影视剧《权力的游戏》《罗马》《特洛伊》等作品相比,是国内历史剧中,我以为如果把先知的故事拍出来,也会比《雍正王朝》等名剧更好看。当然,我更看重是否有导演能把它拍成《权力的游戏》那样的作品,如果真的拍出来,《权力的游戏》是无法跟中国史的春秋大戏相比的。我也看重是否有导演能把夏姬的故事拍得比《特洛伊》还要好看,我觉得导演完全可以把夏姬的形象翻转过来。中国传统史家基本上是儒化的意识形态,在他们眼里,夏姬的故事比较“脏”、比较“低级”,但春秋时代的中国人其实没后人想象的下流。总之,先知的故事、先秦中国的人情人性,较之后来的大唐、大明等王朝有不一样的东西,值得影视剧来表达出来。

48岁的余世存,正走进他的“人生之秋”。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在你看来,先知们的预言是基于当时社会舆情的分析,还是先知自身的超验能力?

当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余世存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极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一度认为糟粕居多,随着阅历增长,他发现缺了中国历史这一课。“新文化运动终究没有安顿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不管是俯视还是仰视,其实都是窥视,只看到了其中一角并不全面。解释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文化,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之一。”余世存开始回到原典,大量阅读。一次在朋友家看到黑塞的《悉达多》,他想一个德国人能把轴心时代印度思想家的传记写得如此明心见性,自己也可以写中国思想家,这之后便有了《老子传》。这本书,应该是余世存给先秦思想家立传的滥觞。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写作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写作中可曾遇到什么难题?

 

余世存,文化学者,当代重要的思想者之一,主持过十年之久的“当代汉语贡献奖”。(受访者供图)   #p#分页标题#e#

余世存:公子季札。不一定是知识分子,我觉得是一种理想人格。季札没有淡出大家的视野,同时又保持了他的自由,没有被各种机构、家族、文化习俗所绑架。这其实很不容易。

跟老子、孔子等先秦诸子有完整体系性的作品不同,轴心时代的中国先知多以述而不作、片段言行的形象留在历史上。正是有了这些先知,老子和孔子们才有了基础。先知是诸子的先行者、奠基者,诸子是先知的果实。

与此同时,青年的激越已在他身上褪尽,近两年,师者的光芒时时闪现。很多人都说,12年,让余世存从一个热切关心现实的公共知识分子,变成了拥有全面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人文主义者。

余世存:我不知道后者的存在,我相信前者。在我的理解里,先知是人类社会的赤子,是纯粹的艺术家,我们都知道,对一个景象的观察,赤子、艺术家看到的信息远远多于我们常人。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你如何定义“先知”这个概念?

余世存:没有超过十三经的范畴。

其实人类轴心时代的智者有某种共通性。我在《先知中国》的书末附录了“先知大事记”,把中国和希伯来的古代先知们按时间顺序放在一块,可以看出这两个先知系统几乎同时在公元前1000年出现,到公元前400年至前300年(也是中国的战国时代)告一段落。此后,中国开始逐渐向孔子、老子等诸子百家时代过渡。如果说希伯来的先知传统成了圣经的信仰成果,中国的先知传统则成了儒家、道家的思想成果。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如果先知穿越了,你觉得他们想和读者说的是什么?

余世存:人生之秋,溯源而返

抛开这本书中的大禹、箕子等人,大部分先知活跃在中国有明确纪年的“共和元年”之后,部分在孔子同时或孔子之后,时间跨度约三四百年。如果用“轴心时代”的角度看,这些先知跟“轴心时代”中国的老子、孔子,印度的释迦牟尼、大雄,希伯来的先知,希腊的苏格拉底们属于同一时代。

《先知中国》 余世存 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3月  

3公子季札是一种理想人格

 

原来,在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有一些智者,这么多年我们根本不了解。这个念头激荡着余世存,他用人物记传的方式,一写是29篇,首次提出“中国先知传统”这一概念。在新书《先知中国》里,29位隐身于历史中的传奇人物一一现身,带人们回到公元前500年前后的春秋战国,回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那片土地,看看中华文明发轫之初的样子。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围绕先知这个主题,有什么要对当代人说的?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书中写了29位先知,你欣赏的是哪位?这个人物是不是你理想中的知识分子?

  《时间之书》 余世存 著老树 绘铁葫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7年1月  
   
 

余世存:人生之秋,溯源而返

  #p#分页标题#e#

在自己的人生之秋,余世存没有选择激流勇进,而是溯源知返。这是一种智慧。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回到自己文明的源头,回到“人”的源头,在他看来,才是真正值得留给当代人的精神财富。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先知中国》涉及的先秦历史,应该说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但是读这本书里的故事,却常常有一种“异质文化”的感觉:那时候的人名那么奇怪,人们好像还活在“后部落时代”,某些思想和观念甚至比现在更超前、更智慧……虽然是现代中国久远的祖先,却又不像我们习以为常的“中国”。对多数中国人来说,那是一段较为陌生的历史,该怎么去重新认识它?为什么作家学者对这段历史涉猎比较少?

余世存:人生之秋,溯源而返  
 

余世存:“先知”是指有预见性,有先见之明。在我的心目中,先知更有贤良的意思,先知是世道风浪中的定海神针,是人性人生社会的安慰和救赎,是生存的榜样。是说,先知是一种极有意义的人生成。一个人拥有的权力、资本、知识不是有意义的,有意义的是拥有了先知那样的智慧和德性。

5夏姬的故事比《特洛伊》更精彩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这本书腰封上的话特别显眼:“巨变来临,我们如何自处”。除了全球化和互联网之外,扑面而来的“巨变”是什么?

余世存:人生之秋,溯源而返

余世存:我相信他们不会迷信现代、技术、宗教、都市生活,他们活在君子大人的世界,活在与天地相配合的三才状态,这种与天地参赞的德性生活,大概是先知想跟现代读者分享交流的。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给你印象深刻的先知又是哪位?

▲“立人三部曲”包括《盗火与革命》《安身与立命》《世道与人心》三册。(资料图片)  

四五年前,余世存细读国史,在人们熟知的孔孟老庄之外,发现了另一批人。他们的名字,叔孙豹、季札、蹇叔、申叔时、巫臣、卜楚丘……很多人甚至没有听说过。他们的思想和作为,却改变了时代,甚至历史进程。跟老子、孔子等先秦诸子有完整体系性的作品不同,这一批被严重忽视的先秦思想家多以述而不作、片段言行的形象留在历史上。可以说,他们是诸子的奠基者,而诸子是他们结出的果实。

写《先知中国》一书,难题还是在于如何理解先知们神奇的一面。很多人包括孔子对此是不谈论的,还有一类人则直言不讳地否认先知,认为他们的预言是后来人附会的。我从中外历史文献里知道有些预言并非编造,理性也能寻绎解读。

余世存:人生之秋,溯源而返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先知中国》一书中讲述了29位先秦思想家,如何区分他们和孔子等诸子百家?

蓝城云软件产品收费标准

二维码应用云溯源

联系我们
现在注册,即可享受免费生成二维码溯源
蓝城云微信
购买咨询
溯源解决方案
灵活的合作方式
1对1贴心售后服务
2017 bluearp.com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07110号-1
溯源软件,溯源系统,二维码溯源,溯源管理软件,查询真伪,二维码溯源2222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022-82939965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8:30-18:00
7*24小时咨询热线 业务咨询

许经理 13001001853

项目咨询

闫经理 13051250015

王经理 13051210015

扫码关注
扫一扫关注溯源案例
返回顶部
022-82939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