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二维码门牌”需直面发展瓶颈
2017-07-04 08:01:15
2017年1月,福建省印发《关于实施标准地址二维码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今年陆续换发二维码门牌。小到门牌楼栋,大到道路街巷,都将加入二维码信息。依托二维码楼门牌所嫁接的诸多数字化信息,如今让当地各个政府职能的“治”字,逐渐隐退入后台,“服务”二字则融进了“一条龙”高速路上。(4月11日 人民网) 首先,需要思考的是“二维码”所涉及的安全问题。据2015年的统计结果显示,福建省共有家庭户1178万户,二维码门牌的需求量十分巨大。而在庞大的数字背后,则蕴含不小的安全威胁。当前,二维码生成和识读工具缺乏统一管理,网络上可以随意生成二维码,加之没有对“二维码”生成和识读,形成系统化监管机制。不法分子,因此可以通过生成有欺诈信息的二维码,覆盖在门牌上诱使群众扫码。近段时间,新闻上接连报道共享单车二维码、违章交通罚款单二维码被篡改等事件,是很好的警示。在大标准未明确的情况下,相关政府应解决小标准的问题,通过强化信息权限的管理,规范扫码工具,确保在二维码门牌能专码专用。并且,在二维码门牌上增加专有标识的防伪技术,严防二维码的更改和替换,减少无意识间的损害。 其次,还得解决二维码门牌的更新问题。随着二维码标准化进程的不断越近,我国二维码标准将趋向统一,原有的二维码也许会在不久的将来被淘汰,那固化的二维码门牌是否也需要替换,成了一个需要预想的问题。一块二维码门牌的制作成本并不高,但更换全省数以万计的二维码门牌,也需要不小的人力及物力成本。同时,二维码毕竟是一类要求精细化的“标识”,门牌在风吹日晒后,是否能长期保持扫码功能,也需要防范。因此,二维码门牌的制作单位,可以增加除二维码以外的查询标识,补足新旧交替之间的管理漏洞。例如增加地址查询系统的网址,使群众能在扫码之外,能通过网络渠道查询,确保门牌实效。 换发二维码门牌,实现“地址标准化”,的确能治理长期困扰人们的地址混乱问题。但我们必须认清,我国虽然是“二维码大国”,但还不是“二维码强国”,在二维码标准化发展的问题上,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上,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推广二维码门牌之后,还需要深入思考,在短期内是否会留下难以解决的负面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