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推进质量兴农
2017-07-09 08:01:20
新兴县供销社百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其中之一,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更有安全,公司自建17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高标准农副产品安全检测中心、并配备4名有资质的检测人员,为的是能够将不合格农产品提前检测出来,避免流入市场,近有300多斤西洋菜因为自检农残偏高而被提前处理未进入市场。
同时,督促基层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机构建设,支持检验检测仪器设备购置和实验室改造,强化基层检验检测能力。加大农产品监管、执法、技术人员培训力度,推进基层执法装备配备标准化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强化基层执法部门现场检查能力。
走进位于新兴县温氏科技园的温氏集团新总部办公大楼,一个硕大的电子显示器显示着温氏部分养殖基地温度、湿度、氨气、光照等实时数据以及各基地的实时监控视频情况。
如今,老杨每天的工作比以往更有规律:上午将从全镇的中小学食堂、机关饭堂、大型超市等收集的各种蔬菜样品进行检测,十点前必须出检测结果,一旦发现有不合格的样品,检测中心便立即通知相关单位将采样的农产品封存等待进一步处理。下午,他又马不停蹄地去各种植基地抽样回来检测……每天如此。
这是温氏集团EAS信息管理系统的一部分,集团通过构建EAS信息管理系统,集生产、销售、财务三大信息管理系统于一体,构建放心农业投入品经营和配送网络,严格监控药物的采购和使用,以此来保障其自身产品的安全。
更有效保障“舌尖安全”
舆论引导是保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高压态势的重要力量,我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宣传导向作用,利用电视、广播、微博、微信、报刊等多种媒体,大力宣传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和农业执法情况,提高农业行政执法的威慑力和社会影响。同时,不断强化群防群控社会共治的监督力,建立健全违法行为举报机制。
样品提取、样品检测、记录结果……在佛山市高明区明城镇崇步村委会农产品检测中心,一名检测人员正在紧张忙碌地检测蔬菜农残,随即将检测结果公布在村委会大楼门口的电子显示屏上,让正在等待结果的被抽检农户知晓自己种植的菜是否超标,并以此来决定可否采摘出售。
夏运芳、老杨只是高明区众多检测人员中的两名,如今,高明区已构建了区、镇(部分村)、企业和市场三级检测体系,并对每个镇(街)配备专职检测人员2-3名,达到年快速检测农产品样品6000个以上的能力。
崇步村有不少来自外地的“代耕农”在本村租地种菜,“代耕农”流动性强,农产品监管起来难度很大。为此,夏运芳想了一个办法,将每户“代耕农”编号,每个星期按号进行巡查,每天按号进行抽样检查,“确保没有漏网之鱼。”
农产品安全质量有保障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离不开农产品源头治理,我省将进一步开展农产品产地修复示范,强化产地污染源头治理。依法落实农产品种植、畜禽养殖生产者主体责任,推行农业投入品使用记录制度,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开展农药、兽药、生猪屠宰、残留超标等专项整治和综合治理,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法制网首页>>
食品安全频道>>农副产品
做好创建“乘法” 释放倍增效应 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推进质量兴农 发布时间:2017-02-15 14:47 星期三 来源:南方日报 蔬菜农药残留合格率98.6%,排名第三;畜禽产品药物残留合格率99.8%,排名第二,比2015年分别提高了2.2和0.6个百分点。这是2016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广东省的监测情况,作为“舌尖安全”的“晴雨表”,这组监测数据看似简单,但其背后的工作支撑却很不容易。 创建带动治理工作“裂变” 其次,强化示范引领,充分发挥批质量安全县创建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大第二批创建力度,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调动各部门力量和资源,激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深入推进创建工作。 与夏运芳一样,明城镇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杨建开也是专职负责监管全镇农产品质量安全,他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已十多年。 创建活动还带动了美丽乡村建设。云浮市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过程中,68.8%的村庄开展了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建成广东名镇7个、名村40条,建设省级新农村示范片2个。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2.92%,在2015年度省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工作第三方评估中,居粤东西北地区位。 “一高五强”战略不断推动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工作持续“裂变”,其中之一便是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稳中向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不断提升,群众的满意度也不断提高。据第三方省农科院在5个质量安全市县的调查,社会各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满意度都达到90%以上。 近一年来,这样的场景每天在崇步村都可以见到。该村是明城镇成立村级农产品检测中心的两个示范村之一,自高明区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以来,作为示范村,村委委员夏运芳多了一个身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专职负责全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摩托车成了他的代步工具,“全村方圆7.88平方公里,抽样、巡查全靠它”。 我省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实行考评制度,在率先实行农药监管新政。全省各级农业部门更是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履职担当的重要内容,坚持“产出来”、“管出来”、“品牌引领出来”多管齐下强化执法监管工作。 这样“密不透风”的检测不仅保障了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也从根本上保障了企业的利益。高明区某基地负责人邓建均把各级到他们基地的抽检当成了一种期待,“他们的检测很专业,一旦检测出问题,我可以马上止损”。 在此基础上,我省还将总结推广质量安全县创建的经验做法,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主要在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信息技术应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创新质量安全监管模式,提高监管水平。 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我省将瞄准创建工作的标准和绿色兴农质量强农的目标要求,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巩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县创建成果,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有效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管”出来的,更是“产”出来的,只有真正落实农产品生产者的主体责任,才能树立生产者主动抓质量安全的观念,从根本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此,我省大力推进企业变“要我抓质量安全”为“我要抓质量安全”,重点建立了两个体系,即生产规范、质量安全的标准体系和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诚信体系,并全面健全产品自检制度。 完善的检测体系为高明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驾护航”,而在新兴县乃至整个云浮市,企业自律则成为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大法宝。 而温氏集团的做法给当地企业带来巨大的示范效应,“新兴乃至整个云浮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都纷纷效仿温氏来对自己生产的农产品质量进行把控。”云浮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企业自律 不安全农产品“无所遁形” “不是一株菜的问题,可能是一条人命的问题”的责任让夏运芳每天的工作简单而充实,不断地抽检和巡查使他对种植户的情况了如指掌,“去年8月底,有两散户,每户8亩多的蔬菜因为检测出农残超标而被禁止出售。” 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创建也促进了广东岭南特色现代农业的加快发展。创建县引领带动全省一百个县,率先实行“一县一策”加强农产品监管制度建设。建立了一批质量安全的岭南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提升了我省岭南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 强化监管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可或缺的一把利剑,2015年省农业厅联合省公安厅、省检察院出台了《广东省农业行政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标准》,借助司法机关对违法犯罪分子共同进行打击。 “一高五强”引领创建工作 ■层层检测 通过创建活动,我省建立起全方位网格化监管体系,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考核办法的五十三条指标作为今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指南,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实现监管体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方位监管。 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紧紧围绕“一高五强”这一战略来开展。具体来说,“一高”即提高质量安全工作参与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和作用。“五强”即强化政府保障力、强化企业内生力、强化社会监督力、强化司法震慑力、强化发展引领力。 首先,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考核评价、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约谈制度,发挥好监督问责作用。 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创建还带旺了生态、休闲旅游业发展。以佛山市高明区为例,2015年,高明累计接待游客481.1万人次,同比增长15.3%;实现旅游总收入20.68亿元,同比增长13%。除了高明,云浮市的无核黄皮基地、翁源县的兰花基地、梅县区的雁归来茶园、陆丰市的跨越种养专业合作社,借助质量安全创建活动,强化特色生态农业建设,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生态农业已成为广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从现代农业发展长远角度来看,建立了一个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平台,促进了我省农业的转型升级。 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从基层抓起,而县域是农产品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的前沿。为此,近两年来,我省各级农业部门把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作为保障群众“舌尖上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从2015年开始,云浮市、佛山市高明区、韶关市翁源县、梅州市梅县区、汕尾陆丰市按照部署,积极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用实际行动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吃的安全。 云浮市还成立了物联网研究院,依托广东温氏集团公司开展物联网研究和应用,开发以“一个中心,四个系统”为核心的畜牧养殖物联网项目,即畜牧养殖生产监控中心、畜禽养殖环境监测传感网系统、畜禽体征与行为监测传感网系统、温氏集团畜禽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和养殖农户一卡通系统,充分发挥物联网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功能,强化对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撰文:黄进 粤农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