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承担的4个项目通过验收
2017-07-25 08:01:11
“重点林业食叶害虫信息素分析及缓释技术引进”项目成功引进了4种重要林业害虫信息素缓释载体制备技术,新研发出聚乙烯类(6种)、橡胶类(6种)和微胶囊类(39种)共3大类针对重要林业食叶害虫(如松毛虫)和蛀干害虫(如落叶松八齿小蠹)的缓释载体,测试了12种主要载体对不同信息素成分的缓释特征,包括释放速率、保留率、包覆率、异构化率和持效期等。通过林间试验评价了8种主要缓释载体制作的信息素剂型的缓释效果及生物活性;证明聚乙烯类和橡胶类12种新研发的缓释载体对松毛虫和小蠹虫监测和防控效果较佳,新研发的缓释载体较国外同类产品成本低60%。在普洱市建立松毛虫缓释载体林间缓释效果测试示范点5个,基地3500亩。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建立落叶松八齿小蠹缓释载体生物测试示范点3个,基地1200亩;试验证明研发的产品对食叶害虫和蛀干害虫信息素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市场前景好。
验收专家组听取汇报,审核材料,现场实地查看,质疑答辩和综合评议,认为4个项目完成了规定内容和考核指标,组织管理规范,经费使用合理。同意通过验收。
“野鸟H7N9禽流感病毒溯源与流行趋势研究”项目从流行病学角度证实了在课题实施阶段野鸟感染或携带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概率极低,并首次发现野鸟源H9N2病毒的整套内部基因与感染人的H10N8和H7N9流感病毒的内部基因高度同源。对20种1128只疑似疫源鸟类进行了环志及彩色标记,同时对东方白鹳和大天鹅2种H7N9重要疑似疫源鸟类佩戴了卫星发射器,进行了迁徙过程的动态追踪,并绘制了上述2种疫源鸟种的迁徙路线图。完成了林业行业标准《野鸟传播H7N9禽流感病毒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技术规范》的立项申请工作。构建了H7N9禽流感疫源候鸟重要栖息地安徽省菜子湖背景环境数据库、人文社会经济数据库,采集信息1800条。构建了野鸟传播H7N9禽流感风险评估模型,并完成专利申请手续。
“水解纤维素产烃树木内生真菌资源利用技术引进”项目通过引进消化参考菌株及其相关产烃技术,在对国内目标菌株的筛选中,成功获得分别产烷烃和环辛烃1,8-cineole的囊盘菌(Ascocorynesarcoides)及环纹炭团菌(Annulohypoxylon sp.)各一株,并且二者能高效利用农林残余物进行产烃代谢;项目还在内生真菌挥发性气体的冷阱收集技术上有所创新,为内生真菌产能途径提供了可利用资源和基础。(中国林科院)
“森林对O3和大气N沉降胁迫的响应”项目共建立开顶式O3熏气装置24套,初步制定了亚热带敏感树种的O3伤害症状发展过程观察、鉴别的技术规范;撰写完成了森林O3浓度时空变化、O3对亚热带森林主要树种影响、N沉降对亚热带森林主要树种影响以及亚热带森林典型树种对不同N沉降负荷条件下的O3暴露响应机制等4份研究报告;并调查了884种亚热带典型树种,其中有典型伤害症状的86种,整理制作了相应的伤害症状图谱。
中国林业网7月17日讯 7月1日至4日,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承担的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野鸟H7N9禽流感病毒溯源与流行趋势研究”、“森林对O3和大气N沉降胁迫的响应”以及“948”项目“重点林业食叶害虫信息素分析及缓释技术引进”、“水解纤维素产烃树木内生真菌资源利用技术引进”在山东青岛通过林业局科技司组织的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