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 用镜头记录石头上的史书
2017-06-24 08:01:41
展览现场,40件摄影作品在墙上排开,无声讲述着袁蓉荪追寻石窟的故事。
这样的想法,其实早在几年前便开始萌芽。2009年12月,作为《中国地理》签约摄影师的袁蓉荪,曾因受邀拍摄“宁夏专辑”前往宁夏固原的须弥山石窟。“北方石窟多开凿于北魏、北周等时期,属于中国石窟的早期阶段,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西域、印度人物形象,与唐代以后‘世俗化’的巴蜀石窟有很大不同。”他深感“探访早期石窟,还得到北方”。
“下半阕”写,摄影家继续追根溯源
袁蓉荪在拍摄中慢慢发现,佛教石窟往往与丝路古道上的重镇保持若即若离的距离。“离城镇不远的山岳,有河流且岩石易于雕刻,所在之地往往有佛窟存在。”
奔波三载,记录少有人知的佛教石窟
隋代华严三圣,甘肃天水市麦积山,2015年12月摄。 本文图片由袁蓉荪提供
完成巴蜀石窟的拍摄后,袁蓉荪决定沿着佛教石窟在中国的传播路线继续寻访。为此,他请教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长久等专家,同时大量参阅《中国石窟雕塑全集》《中国石窟寺研究》等专著,确定了详细的拍摄路线和点位。
许多地处偏僻的石窟,曾是历史变迁的重要见证者,宁夏中宁大佛寺唐代佛龛便是一例。由于安史之乱,沿河西走廊到长安的丝绸之路受阻,古灵州道的作用日渐突出,促成大佛寺的兴盛。1981年以来,经当地文物部门陆续发掘,大佛寺上寺和下寺部分洞窟重见天日。目前,中寺的9间无梁寺仍掩埋在黄沙之下。袁蓉荪在摄影集中收录规模较大的1窟,两壁和窟顶密集贴塑着神采各异的小佛像,可见古灵州道受到的多元文化影响。
文轩美术馆展厅墙面上,张贴着一幅袁蓉荪手绘的示意图,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在国内现存重要佛教石窟,其中以特殊印章标识的“已参访”石窟占了绝大多数。这幅手绘图的背后,是袁蓉荪在3年多时间里超乎寻常的付出。
唐代释迦牟尼大佛,甘肃武威市天梯山,2015年12月摄。
袁蓉荪工作照
新疆库车县境内的克孜尔千佛洞,是中国现存西、久远的石窟群,这里的壁画菱格构图独具特色,采用古龟兹国人独创的湿画法绘制,带有明显希腊化的犍陀罗风格。开凿于北齐时期的响堂山石窟是河北的石窟,其大量装饰源于古希腊传入中国的忍冬草纹图案,是探寻该图案在中国缘起的重要佐证。中国佛窟的拍摄已暂告一段落,然而袁蓉荪并不打算此停下。他准备继续“追根溯源”。“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在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和中亚诸国留下的石窟,我打算继续拍摄。”
2011年9月30日,本报曾报道了成都摄影家袁蓉荪2006年以来寻访、拍摄巴蜀佛教石窟的经历。故事并没有此结束,从2013年开始,袁蓉荪走出四川、重庆,沿着佛教石窟在中国的传播轨迹继续这场行摄之旅。“石窟造像艺术,是一部开凿在石头上的史书。”袁蓉荪说。11月3日,袁蓉荪在成都文轩美术馆展出40件佛教石窟摄影作品,这场名为“空谷妙相”的展览以及一部同名摄影集,为他的十年征程暂时画上句点。
由于环境、交通等原因,许多石窟目前少有游人涉足。每次外出,袁蓉荪会综合各种因素,选择自驾或乘坐公共交通,走村串乡的步行更是家常便饭。
翻看这些年拍摄的作品,袁蓉荪时常感慨,“古代石窟这几十年的变化,可以说比过去千百年的变化还大,”其中大多来自人为因素影响。“有些佛像损坏了,当地居民用水泥补上去,甚至自己给佛像‘装彩’,不知道这是一种破坏。”
经过在四川、重庆5年的寻访和拍摄,2012年1月,袁蓉荪出版《空山:静寂中的巴蜀佛窟》一书。“如果说北方与中原的石窟,写下了中国的上半阕石窟史,四川和重庆显然是‘下半阕’。”用镜头写“下半阕”后,袁蓉荪却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佛教石窟如何传入中国?在国内经历了怎样的传播轨迹?北方石窟与南方石窟又有什么不同?他慢慢产生了“求真溯源”的强烈愿望。
□本报记者 余如波
人为影响,从无心破坏走向科学保护
追根溯源 用镜头记录石头上的史书
拉萨的查拉路甫石窟,由于现状不太理想,袁蓉荪本打算放弃拍摄,然而今年9月拍摄“杀青”后,他还是忍不住动身前往补拍。“查拉路甫石窟开凿于松赞干布时期,西藏摩崖石刻居多,查拉路甫是少见的石窟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