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听民声)甘肃陇西:质量安全可追溯 苦药材种出新甜头
2018-02-12 08:00:16
46岁的李继元是陇西县首阳镇樵家河村人。得亏这一年的辛苦,他的10亩药材丰收了,全家贮藏的党参已经有3吨多。
新华社兰州2月2日电(梁军、胡伟杰)一捆中药材,从哪里来,销往何处,消费者扫一扫二维码全知道。记者近日在甘肃省中药材集散地陇西采访发现,这里的中药材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日臻完善,许多种植户开始从“种好药”里尝到了甜头。
如今,陇西县出产的大大小小的中药材包装袋上,都贴着二维码。陇西县道地中药材质量安全追溯平台负责人陈卫宏说,凡是在首阳镇中药材交易中心交易药材的种植户,必须提供身份证,个人信息会被录入追溯系统。
甘肃陇西是中药材主产区之一,有“西部药都”之称,这里的农村号称家家种药材,人人是药农。记者近日来到这里发现,中药材种植户们纷纷给自家药材立起了“品质招牌”。
下游追溯技术日渐成熟,倒逼着上游的农户们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并从“苦药材”里尝到了甜头。去年,李继元靠着规范种植中药材,年收入5万元。
甘肃江能医药科技集团项目部经理牟学文说,随着追溯体系在陇西中药材市场推广普及,老百姓都有了“种好药”的意识,中药材开始体现出“优质优价”。
“一年四季都有贩子来收购,我等价格上涨了再出手。”李继元说,自己常年不打农药,根据土质不同调配有机肥,坚持人工铲草。自家药材品质好,价格自然不会低。
“拿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可以出现中药材产地责任人、生产合作社、检测人和检测结果等信息。”陈卫宏说,该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已在全县大规模生产的10个龙头生产经营主体建立了追溯点,能够实现对中药材“来源可知、去向可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