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二维码”吗?四大陷阱风险巨大,你必须知道!
2018-05-19 08:00:25
2四大陷阱风险巨大
陷阱三:被掉包的二维码。不法分子将商店收款或者共享单车的二维码替换成自己生成的二维码,进行犯罪。
偷换共享单车二维码
360企业安全研究部高级研究员、首席反诈骗专家裴智勇表示,二维码用肉眼无法区分,加之公众对于二维码普遍缺乏安全防范意识,近期涉及二维码相关的安全事件有逐步增多的趋势。
如今,二维码的用途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养成了随手扫描二维码的习惯,但同时大量黑客、不法分子已悄然入侵了“二维码世界”。
二维码究竟是什么? 简单来说,二维码是由黑白小方块组成的平面图形,经过加密和解密技术,简单的黑白相间的二维码可以传递文字和数字信息,便于记录、识别和信息交互。
据中国二维码标准联合工作组、中国二维码注册认证中心执行主任张超介绍,二维码技术其实并不复杂,各种二维码“码制”仅是数学算法上的不同,技术门槛不高。二维码与条形码都可以作为产品的“身份证”,用于物品的统一管理和追踪溯源。
木马病毒 二维码诈骗
二维码作为一种新技术形态,革新了传统的识别、支付、营销、信息传递等方式,涉及到多领域的规则范畴。张超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可依托独立的第三方组织开展跨部门协作,研究二维码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目前,我国二维码个人用户数量占全球的90%以上,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二维码大国。”张超说,目前我国二维码在个人应用层面上的使用率在全球遥遥领先。
据张超介绍,在刑事法律方面,目前二维码犯罪所涉及的罪名主要包括盗窃罪、诈骗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相关部门应明确二维码犯罪适用的罪名、细化司法解释,应根据司法实践,制定操作性强的涉及二维码网络犯罪定罪标准。
专家预测,二维码大数据在未来运用范围将更加广泛,可以应用在社会管理、医疗救助、健康大数据和身份信息识别等方面。
陷阱二:扫二维码缴费。近期,部分地区居民区出现了不法分子张贴的伪造交水电费通知单,上面附上缴费二维码,不少人扫码缴费后上当受骗。
国外对二维码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全球现有的一维码、二维码码制达到250多种。其中,日本研发的QR码是我国为人所熟知的二维码码制,比如微信、支付宝等基本上采用的都是QR码。
陷阱一:网购退款扫二维码。有网友在网购退货时,被人诱导通过支付宝扫二维码等形式骗走近18万元。
假交通罚单二维码
陷阱四:木马病毒+二维码诈骗。不法分子将木马病毒广泛传播,手机中毒后将被强制锁屏,并显示支付二维码解锁。大部分情况下,扫二维码支付费用后仍不能解锁。
据统计,目前我国使用的二维码中日本QR码占65%,美国PDF417码和DM码各占15%,主要的国产码制汉信码、龙贝码、GM码、CM码等加起来还不到5%。
据介绍,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二维码陷阱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旦人们扫描了带病毒或伪造的二维码,可能面临手机绑定的银行卡、支付宝账户等重要个人信息泄露,个人财产损失的巨大风险。
二维码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存储、传递和识别技术,目前可以借鉴的国外监管办法也很少。各国都在积极通过技术、法律规范、多部门联动等方式降低与规避网络新技术领域的挑战。
假水电费二维码
目前二维码在我国正蓬勃发展,业内人士预计,未来我国二维码产业规模有望达到万亿级别。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与二维码相关的法律法规。”张超说。
张超坦言,我国还不算是二维码产业强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美欧日在二维码产业布局、技术研发、读取设备等产业链关键环节领先其他,我国在产业推广上依然落后。
3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二维码我们天天用,然而,我们真的了解“二维码”吗?二维码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扫码会给我们带来哪些风险?
#p#分页标题#e#另外,在民法方面,扫描二维码的法律行为属性应如何界定,电子支付所产生的损失责任如何承担,用户隐私权如何得到保障等,仍有不少问题需要在法律层面上解答。
比如,发生交通事故或有老人跌倒需要救援,急救人员只需要扫一下当事人的二维码,即可知道其近期的身体状况、血型和各种身份信息。
1二维码大国并非产业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