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二维码陷阱需监管升级
2017-07-03 08:01:21
实至名归的监管,必然迫使那些利用二维码诈骗钱财的不法之徒,在“道高一丈”的监管面前不敢越雷池半步。
二维码背后诈骗陷阱丛生,固然有消费者忽视风险防范的因素,但笔者认为,为关键的还是监管的缺失。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目前我国对二维码的监管,基本还是处于空白,生成的二维码既没有办法溯源,又没有相关的管理机构提供认证。由于二维码是一种用肉眼无法识别的信息技术,消费者自身要对其进行准确判断而避免上当受骗,显然有些力不从心。换言之,在消费者不能通过准确判断而避免上当受骗时,惟有强化“道高一丈”,才能扎紧二维码安全“篱笆”。
正如良法乃善治之前提一样,对二维码的有效监管,首先有赖于具体可行的监管办法。否则,不管再怎么努力,都有可能让监管陷入“于法无据”的尴尬。针对当前二维码无人监管的客观现状,当务之急应秉承法治思维,借鉴商品条码管理办法,及时出台二维码监管办法,将二维码的使用和监管纳入法治轨道。如此,对二维码的有效监管才不至于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
扫二维码如今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在菜市场买菜、在商场购物、在饭店餐、外出乘坐出租车……可以说,二维码已经覆盖了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但不可否认的是,二维码在带给消费者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有无处不在的扫码诈骗陷阱(5月31日《法制日报》)。
更应看到,二维码扫码中的诸多诈骗陷阱,之所以让消费者屡屡“中枪”而又无法维权,缘于目前的二维码信息不能追溯源头,客观上让不法分子利用二维码设计诈骗陷阱更加有恃无恐。有鉴于此,切实建立二维码基础信息系统,将所有二维码数据统一存放在中心数据库,以此形成完善的责任追溯机制以及预警系统,显然势在必行。因为只有形成了完善的责任追溯机制,消费者上当受骗后,才可能顺藤摸瓜揪出背后的不法之徒,从而有效地维护自身权益。需要强调的是,在消费者通过责任追溯平台进行维权时,相关职能部门不能当“甩手掌柜”,让消费者单打独斗进行维权,还应协作配合,为消费者提供信息审核、查询、投诉等维权服务。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源头追责,让始作俑者精心设计的诈骗陷阱“胎死腹中”。
- 上一篇:展讯|崔斐:溯源 II
- 下一篇:多家食品企业推出安全追溯系统